首页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90后”小伙的“鹦鹉王国”

发布日期: 2025-08-08 10:23 来源: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日报

  

洪显武正在训练鹦鹉。

“既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又能带着乡亲们多挣点钱,这比什么都值。”站在崇仁县礼陂镇那座由废弃小学改造的鹦鹉养殖基地里,“90后”返乡创业者洪显武望着笼舍中色彩灵动的鹦鹉,语气里满是踏实。他穿梭在鸟舍间,仔细观察着雏鸟的生长情况,举手投足间满是对这些“小精灵”的熟稔与热爱。

从2016年的个人爱好到如今的规模化养殖,他用近十年时间,让这座曾回荡着朗朗书声的校园变身为热闹的养殖基地,更以鹦鹉为媒,在乡土大地上书写着“返乡创业助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创业突围

政策东风下的规模化转型

“2016年就开始养鹦鹉了,当时就买了几只自己养。”洪显武笑着回忆道。那时的他或许没想到,这份爱好会在几年后发展成一项带动乡亲致富的事业。2021年,随着国家对鹦鹉养殖政策的逐步放开,一直觉得“养几只不过瘾”的洪显武,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发展机遇。

“原来个人养殖只能自己把玩,不能售卖,发展存在瓶颈。政策明朗后,我就下定决心搞规模化养殖。”洪显武算过一笔经济账:单只普通小太阳鹦鹉售价500至1000元,和尚鹦鹉3000至5000元,而经过训练能骑车、会“唠嗑”的定制“打工鸟”价值更高,收益远高于传统养殖。更重要的是,这是他热爱的事,政策放开后,兴趣与风口刚好契合。

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在镇里的帮助下,洪显武将一处闲置的小学校园改造成了鹦鹉养殖基地,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这里原来是我就读过的小学,现在成了养殖基地,感觉特别有缘分。”从最初的作坊式养殖,到如今拥有近万只鹦鹉的规模,洪显武的“鹦鹉王国”正一步步成型。

反哺乡梓

带着乡亲“玩”出致富路

“每次回老家,看到七大姑八大姨在田里忙一年,也就赚三五千块钱,心里不是滋味。”正是这份对家乡的牵挂,让洪显武放弃了城市的发展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起初,乡亲们对他养鹦鹉的事并不理解,甚至觉得“不务正业”。“不养鸡鸭养鹦鹉,是不是瞎折腾?”创业初期,这样的质疑声在礼陂镇不少见。但洪显武心里有数:崇仁是“麻鸡之乡”,传统养殖市场饱和,而鹦鹉在政策放开后需求激增,且有技术门槛,能避开同质化竞争。

“刚开始我给乡亲们提供种鸟,让他们用心养,养大了我保底回收,成本先欠着,赚了再还,种鸟和繁殖的小鸟都归他们。”这种零风险的模式,让一批乡亲加入进来。

如今,这位“90后”小伙已建起4个养殖基地,饲养了2万余只鹦鹉。基地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常年以保底价或市价回收农户的鹦鹉,还会不定时上门解决问题、培训技术。“有人养10对,养得好能赚二三十万元;我姑姑养了5对和尚鹦鹉,每年也能赚十来万元。”说起乡亲们的收入,洪显武满脸自豪。

攻克难关

技术打底筑稳“产业巢”

创业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死鸟是常事,冷死、热死,各种奇形怪状的死法都有。”洪显武坦言,母鸟不生蛋、生白蛋,受精了孵不出来,孵出来了又养不活,这些问题都让他头疼过。但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每出一个问题,我们就去研究、想办法,慢慢积累经验”。

为了学好技术,他辗转福建、河南等地,与同行交流学习,借鉴先进养殖经验。他在孵化室里待了一年又一年,硬是把孵化变成了自己的强项。如今,基地不仅有智能孵化箱,还自主研发了鹦鹉配方奶粉。“养殖重在细节把控,”洪显武分享道,“温度、湿度的精准调节,适时通风换气,这些日常管理细节直接关系到鹦鹉的健康成长。”多年的实践让他总结出“防御大于治疗”的养殖心得。

技术成熟后,产业链也随之延伸。“主要通过朋友圈、抖音、线下养殖户等渠道销售,我们自己还开发了‘爱鸟仁’平台,现在基本不愁卖,公司年营收可达2000万元。”洪显武介绍说。而鹦鹉养殖带来的联动效应,让周边农户的稻谷、玉米等农产品有了稳定销路,物流也跟着红火起来。

对于未来,洪显武有着清晰的规划:向特色品种发力,专注于国家开放的小太阳、和尚鹦鹉中的特色品类。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他计划持续推进养殖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的鹦鹉养殖体系,让这份事业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从不被认可到带领大家致富,洪显武的这段经历教会他最多的是“坚持”和“责任”。如今,在他的“鹦鹉王国”里,一只只鹦鹉正带着乡亲们的希望飞向远方,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也为更多返乡创业者点亮前行方向。



用户名是否匿名 验证码看不清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