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人才攻关填补食用菌“空档”
高温期种出“致富菇”
黎川人才攻关填补食用菌“空档”
“这次草菇试产非常成功,单产远超预期!”近日,在黎川县德胜镇黎明村的食用菌大棚里,东华理工大学黎川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荣同望着秸秆培育料上蓬勃生长的饱满草菇,难掩兴奋之情。这一朵朵浑圆饱满的草菇,不仅标志着黎川县成功突破高温期食用菌种植的技术瓶颈,更是该县县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一直以来,每年7—9月是该县食用菌种植户的“空档期”。高温天气使得传统食用菌难以生长,导致大棚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和收入减少。李荣同教授团队精准捕捉到这一痛点,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经过充分调研,选定适宜夏季生长的高温型草菇在黎明村进行试种,旨在填补这一“空档期”。
“草菇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采收仅需10天左右,亩产可达两三千斤。”东华理工大学黎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员、博士张文武介绍道,“最关键的是,它能在七八月份传统食用菌种植的空档期上市,为种植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草菇的成功试种,为盘活闲置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黎川县委组织部推动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该县县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引进李荣同等科技人才,在科研经费、设备引进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持,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他们深入一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得益于这一系列政策的护航,李荣同团队成功攻克了菌种筛选、基质改良等关键技术,成功填补了当地夏季食用菌种植的空白。
张文武表示,团队下一步将着力在全县推广草菇种植技术。“我们将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基地等方式,手把手指导种植户掌握技术要领,让更多闲置设施在夏季也能产生效益。”技术的普及,意味着曾经的“空档期”有望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增收季”。
“引进一名专家,带来一项技术,兴起一个产业”——这是黎川县委组织部实施人才战略的生动写照。据了解,该县已累计引进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33名,成功转化科技成果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