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大棚经济鼓起群众“钱袋子”
打包茄子
今年以来,黎川县依托设施蔬菜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大棚经济,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大棚蔬菜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这些标准化大棚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更带动了群众增收,成为该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日,记者走进该县德胜镇蔬菜种植基地,只见银灰色的现代化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藤蔓交织,苦瓜、丝瓜垂挂枝头,紫色的茄子饱满油亮。
“以前种菜全看老天爷脸色,遇到暴雨洪涝或持续干旱,一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基地负责人章宦清感慨道。如今,基地引进的智能温控大棚配备了自动通风、滴灌系统和双层防冻膜,即使遭遇寒潮天气,也能确保蔬菜正常生长。现代化设施的应用,让基地蔬菜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30%以上,优质果率达92%,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稳定生产的华丽转身。
在稳定生产的同时,基地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采用“基地+市场”的产销模式,不仅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提高了蔬菜的新鲜度和安全性,也为基地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与周边地区的商超和农贸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采摘季平均每天都有5吨左右的新鲜蔬菜运往市场。”章宦清介绍。
基地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周边众多村民就近务工。村民王中钱就是其中之一,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每天工作8小时,收入100多元。”王中钱说,基地每天都有20余名像他这样的“上班族”。
不仅如此,基地还在绿色发展上下足功夫。“我们用精准配方施肥和无人机植保,不仅减少了30%的农药使用量,还让蔬菜糖度提升了15%~20%。”章宦清介绍,基地正探索“大棚经济+乡村旅游”模式,计划建设采摘体验区和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为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该县积极加强与外界合作,与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引进羊肚菌与蔬菜轮作、智能水肥管理等新技术。同时,组织农技人员定期指导农户科学授粉、防治病虫害,并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培养120余名本地技术能人。截至目前,全县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6000亩,预计今年前5个月实现产值3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