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FZ0003/2025-59476
发文机关: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文 号:
文件有效性:
成文日期: 2025-04-28
百亿产业!资溪“竹”够精彩
春光明媚,在赣抚大地的绿水青山间,资溪县55万亩竹林,正以簌簌竹语讲述着新时代“两山”故事。这片占县域面积近三分之一的竹海,曾是藏在深闺的生态资源,如今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和全链开发,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生态”、从“卖科技”到“卖文化”的华丽转身,成为山区绿色发展的样板。
竹林改造 从“粗放经营”到“立体掘金”
暮春时节,高阜镇笋竹两用林基地里,竹农刘向东的锄头起落间,颗颗金黄春笋破土而出。“过去守着毛竹穷过活,每亩年收入不过六七百元。”他直起腰擦汗,眼角笑意藏不住,“现在竹林‘喝’上了配方肥,毛竹密度调成‘黄金比例’,春笋冬笋成了‘金娃娃’,每亩年收益超过2000元,是原来的三倍!”
刘向东的增收密码,藏在竹林的“科学管理经”里。该县林业局通过调整毛竹年龄结构、控制每亩立竹量,让阳光穿透竹冠,为竹笋生长腾出空间。数据显示,改造后的笋竹两用林亩产春笋1000—2000斤,是传统竹林的3—5倍,同时竹材蓄积量提升40%,实现了“一根竹子两头赚”。
“竹林就像绿色银行,科学管护就是密码。”该县林业局产业科技术人员龙文光解释,通过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监测等技术,竹林不仅成了“粮库”(竹笋)、“钱库”(竹材),更升级为“碳库”“水库”——每公顷竹林年涵养水源增加1200立方米,固碳量相当于200辆汽车全年排放量,森林“四库”转化效率提升40%。
科技赋能 从“原竹粗卖”到“千品竞发”
在笋竹科技小院里,科研团队正专注研发即食笋制品,计划实现竹笋的零食化。过去,竹笋加工只有笋干,附加值低;如今,当地已经研发出手剥笋、泡椒笋、烟熏笋、压榨笋、笋干等20多个品种,附加值提升近4倍。科技创新正在让“土货”变身“潮品”。
这种转变,在江西未家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尤为直观。得益于科技创新,企业已经开发了五大类、1200多个品种的竹家居用品。企业最新推出的阳台收纳桌椅,凭借可折叠设计和碳化工艺,订单已排至2026年,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年轻人追捧的不仅是实用,更是低碳生活方式。”公司副总经理郑耀武说。
全链升级 从“单一加工”到“百亿集群”
漫步在竹科技产业园,32家企业形成了从竹材加工,到竹板材、竹家居、竹纤维、竹工艺品的全竹产业链布局。2024年,全县竹产业年综合产值在100亿元以上,一根竹子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实现质的飞跃。“我们构建了‘政府+科研+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该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李宏明介绍,政府每亩补贴1000元推进竹林改造,农户通过流转租金、合作社分红、基地务工获得“三金”增收。这种模式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去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竹产业贡献占比达3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科技为竹产业插上翅膀,当生态与经济形成闭环,资溪的竹林,不仅能“扎根本土”,更能“链接全球”,源源不断地释放生态红利与发展活力。从“砍竹人”到“护竹人”,从“卖资源”到“卖生态”,从“卖科技”到“卖文化”,资溪竹语,正是新时代“两山”转化故事的精彩篇章。